

她扎根生產一線26年,用嚴謹的管理智慧、精湛的業務能力和“把車間當戰場”的奉獻精神,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關,成為同事們眼中“靠譜領路人”。她就是陜建機股份2023-2024年度勞動模范、本部機加工車間副主任李華。
精準計劃 筑牢生產“壓艙石”
“生產不能憑感覺,得靠章法。”這句掛在李華嘴邊的話,是她推動生產變革的初心。
面對車間產品種類多、工序交叉復雜的難題,她將傳統“全面配套”模式改為“分層分部分精準配套”,按組裝順序拆分部件,制定“工序銜接時刻表”。為確保計劃落地,她創新“五級閉環管理”機制:車間看板實時更新進度,計劃員分解時間節點,調度員核對物料到位,班組長落實工序銜接,她本人每日三次巡查督辦。從計劃源頭改革,從“模糊安排”到“精準到件”,使車間計劃完成率從75%躍升至98%,每批次生產周期平均縮短5天,生產效率顯著提升。
以人為本 激活團隊“新動能”
“車間管理就是要讓人動起來、讓設備轉起來。”李華打破傳統生產思維,車間煥發新活力。
2024年初,車間生產任務飽滿,需要安排“三班倒”才能保證按時完成任務,但一線員工人手不足。李華經過反復測算,大膽推出“一人雙機”模式。在14臺性能匹配的機床上,組織培訓員工一人同時操作兩臺設備。通過優化工序銜接、調整作業節奏,這些設備的生產效率提升68%,員工月收入平均增長32%,真正實現“企業增效、員工增收”的雙贏。
為破解“工種忙閑不均”難題,她組織開展“一專多能”計劃,要求每位員工至少熟練掌握兩種設備操作技能。鉗工何師傅原本只操作搖臂鉆,經過培訓后,他又掌握了銑床、標節專機的操作方法,在鉗工任務不飽和時主動補位,單月能多完成10余種生產任務。這種“一專多能”模式讓車間人員利用率提升25%,徹底告別“有人沒事干、有事沒人干”的窘境。
技術創新 打造增效“助推器”
“光靠管理不夠,還得靠技術破局。”李華深知技術創新的重要性,常年與車間技術團隊扎根一線,從工藝改進、工裝研發到設備挖潛,打出一套提質增效“組合拳”。
2023年以來,她帶領團隊共申請了6項實用專利。其中,針對攤鋪機履帶、牽引臂等成對制造的工件,她牽頭研發的“成對加工工裝”,將換裝時間從兩個小時壓縮至半個小時;通過優化數控鉆床加工路徑,減少無效空載,使600噸米橫斜腹桿日產量提升20%。她主持制作的37項工裝夾具,不僅使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9%以上,更節省了大量生產準備時間。
精打細算 打好降本“鐵算盤”
認真踐行“四種經營理念”,李華把降本增效融入生產每個環節,從刀具、油品到設備維修,精打細算“過日子”。
她推行“刀具參數標準化”,根據不同材質制定切削參數,使刀具壽命延長20%;對4種常用油品實施“定量管控”,明確更換周期和添加標準,年節約油品費用3.6萬元;細化設備維修臺賬,通過數據分析預判故障,組織精修組攻克維修難題,為車間節約了大量維修費用。一系列舉措下,車間制造費用從3.28元/小時降至2.01元/小時,降幅達38.7%。